《旅行青蛙》爆红背后:呱妈们的悠闲游戏需求与舒适关系想象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1 08:14:36
一天只“割草”,“肝”、“氪”远离我
《旅行青蛙》是Hit-Point公司研发的一款放置类游戏。在游戏里,“呱妈”们通过收割泥塘中定时长出的三叶草,购买食物、帐篷、灯具等一系列道具,帮助小青蛙收拾行李。接下来,“呱妈”们就可以把游戏放到一边去了,小青蛙会根据系统规则的运算来决定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在小青蛙旅行时,“呱妈”们会收到来自远方的明信片和土特产,会帮忙招待孩子的蜗牛和蜜蜂朋友。与此同时,“呱妈”们继续采摘着三叶草,在家中桌上摆好食物,等待着小青蛙不期然的归来。
毫无疑问,《旅行青蛙》的玩法平平无奇,甚至略嫌寡淡。耐人寻味的是,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杀出重围,成为众多手游用户的“清流”之选,凭借的正是这样一份平平无奇的寡淡。
相对于依托其他平台的电子游戏,手机游戏的发展时间较短,整体积淀较弱,可供用户选择的核心行为更加简单粗暴——如果想要玩好一款手机游戏,除了代表运气、听天由命的“欧”,人们所能做的多半也就是去“肝”、去“氪”了。“肝”的说法从“熬夜爆肝”而来,意指为了完游戏中的特定任务花费大量时间。“氪”则从日文“课金”衍生,代表使用金钱购买游戏道具的行为。“肝”与“氪”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厂商对此乐见其成,他们将丰厚的奖励和玩家投入的时间与金钱挂钩,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公认的语法:在手机游戏之中,用户“肝”得越狠,“氪”的越多,获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在“肝”“氪”模式固定下来以后,手机游戏对时间与金钱的需求越来越大,它挤压着许多用户的现实生活,使本该提供愉悦的游戏成为了负担。在矛盾还不那么明显时,用户甚至很难进行有效的反抗,大量时间与金钱的前期投入令他们难以直接放弃。作为玩好一款游戏的基本行为,“肝”和“氪”转化为一种习惯,连同“肝”、“氪”之后的有效反馈,让用户长久处在“痛并快乐”的状态。近两年,拥有超高热度的手机游戏越来越多,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的作品风潮一浪接着一浪,大家一起玩,然后便是一起“肝”、一起“氪”,进一步强化了当下中国手机游戏重“肝”重“氪”的生态。
手机游戏里那些诱人的目标各有形貌,他们口唇翕动,总是说着,“想要我吗?想要就来‘肝’来‘氪’。”可是中国的手游用户已经很累了,他们不想定时定点上线日常,也不想每逢活动就花648,他们想停下脚步休息一下,而不是被惯性推着机械向前。厂商关心过这些吗?没有!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
在这样“重口味”的大环境下,《旅行青蛙》的寡淡就变成了“清流”。抛开体现日本风土人情的种种细节,整部作品极其简单:地图只有两张——家和家门口。所有事件都随机发生,相对规律的活动只有“割草”,三叶草随着真实时间的流逝长上一茬,“呱妈”们采上一茬,就会陷入无事可做的境地里,使人“肝”无可“肝”。与此相应,《旅行青蛙》的充值系统也给人以“氪”无可“氪”的感觉。用户只能购买三叶草,花钱仅能为小青蛙的行程提供可能概率的影响,并无百分之百确认的结局,“氪”的行为本身被剥夺了大部分意义。
当然,也有许多拥有“肝”、“氪”习惯的中国用户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玩《旅行青蛙》,有人调整游戏内部的时间流速,有人花钱充值“富养”青蛙儿子,许多人最终铩羽而归。将主打慢速、强调等待的游戏强行快餐化,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它原本能够为人带来的乐趣。
悠闲、随性、未知,佐以一点牵挂,一点期期艾艾,对此阶段急需休息的中国手游用户来说,不“肝”不“氪”的《旅行青蛙》堪称理想选择。与此同时,它的简洁明了对新手亦十分友好,很多没有相关经验的人借此跨过游戏的门槛,从中获得了新奇的体验。
从“吃鸡”东渡到“养蛙”西传
解救了众多“肝”“氪”玩家的《旅行青蛙》火遍中国大江南北,但它在产地日本却没有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在《旅行青蛙》占据中国区APP Store免费游戏榜首时,网易的“吃鸡”手游《荒野行动》登顶日本区对应榜单。在东亚文化圈中,中日手游用户的需求和本土厂商的判断短暂倒置,电子游戏工业的新的可能于此现象中依稀冒头。
作为“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历史不长,发展亦不够完善——比如过高的准入门槛。前八大艺术面向全部的人,其接受者、参与者也许未必都能给出专业评价,但至少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有鉴赏的权力与进入的自由。而到了电子游戏这里,人们若不将自己的身份先转换为玩家,似乎就很难跨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去。历史悠久的艺术总被称为阳春白雪,很少有人说作为大众文化形式的电子游戏会曲高和寡,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比起前八大艺术,电子游戏属于更少的人,短暂的发轫时期使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顾及最早的拥趸,去满足最需要它满足的前几批次需求。举个例子,我们在浏览很多有一定年头的游戏网站时,会发现类型索引中休闲游戏常被单独列出,比起策略游戏、动作游戏等点击进入后另有子类的情况,休闲游戏下常常再无区分,只有几款作品孤零零地胡乱排列。也是在这次席卷社交平台的养蛙风潮中,《旅行青蛙》才将“放置类游戏”的概念塞进了相当部分中国手游用户的已知领域中。在玩家普遍渴望厂商不断做加法寻求游戏上限的时代里,期待人群并不算多的、需要减法才能做好的休闲游戏自然少人问津。
最早关注玩家休闲需求的地方是日本,因其自成一派的游戏历史与独特的民众气质,休闲需求没有像岛外世界中这样被一再压抑,休闲游戏健全地诞生、发展并最终长成。《旅行青蛙》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生产出来的、工业水准达标的良心作品,在它之前,其研发公司Hit-Point推出的同类作品《猫咪后院》亦曾在中国较为小众的圈子里获得过不错的反馈。如今,《旅行青蛙》通过一次次安利推广,在社交平台更加强大的传播效力加持下,被带到了广大中国手游用户的面前。被“肝”“氪”游戏“齁”到的中国手游用户如今正缺《旅行青蛙》这样清淡的“小菜”,久未被照顾的休闲需求骤然得到满足,谈论与交流的热情自然难以阻挡。由此,《旅行青蛙》未能在日本大热、《荒野行动》却有着漂亮数据也很好理解了。
从既有的游戏生态观察,多数厂商的制作风格和本土玩家的需求偏好会保持一致,儿本土玩家选择类型的眼光标准也常常受到自己国家作品的影响,从而在每一个文化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例如,中国1990年代的游戏杂志上《仙剑奇侠传》总是雷打不动地在读者投票活动中独占鳌头,美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恋爱游戏,日本到现在仍对PC平台的作品没有好眼色。这些有趣的、形形色色的风格形成于产业初期自我中心化的发展模式之下。如今,从中获益最多的大厂们早已摸熟了套路,在已有的类型游戏中总是能够占据主动,小厂们则乐于开发蓝海,去做较为新锐的尝试,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发展模式从自我中心化转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总有本土厂商无法满足的需求,此时,选择更加丰富的玩家便能够跨越国度,寻找能够使自己满意的作品去。“吃鸡”的东渡与“养蛙”的西传,正是此种潮流的一个缩影。
那么,《旅行青蛙》到底满足了中国“呱妈”们的何种需求呢?它不“肝”不“氪”的寡淡终究只是暂时为手游用户提供了休憩,同样风格可供选择的作品并不算少。同时,它面向的绝不仅仅是传统玩家或者手游用户,许多从未喜欢过电子游戏的人甚至在“养蛙”这件事中陷入更深。在更广大的群体那里,《旅行青蛙》的哪一点攫住了他们的心呢?
“呱妈”与“蛙崽”的情感弱联系
在《旅行青蛙》中,Hit-Point公司用日语发音巧妙地玩了双关——青蛙(かえる)和回家(帰る)的读音近似,《旅行青蛙》亦是《旅行回家》。在小青蛙难以预测的远游与归来之间,“呱妈”们享受着“即”与“离”转换间产生的情绪感受,并戏谑地将这表达为一种近似亲子关系的体验。
“呱妈”们采三叶草赚钱,给“蛙崽”买吃的用的,在小青蛙出门前把行李袋子塞得鼓鼓囊囊,孩子在外玩耍时又在家中桌上摆满食物盼着娃早点归家。“呱妈”无法干涉“蛙崽”的行为,只能把自己的期待藏在那些会有微小概率影响孩子的道具里。“呱妈”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出门,也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回来,这对亲子间没有言语的交流,“呱妈”只能借偶尔寄回的明信片想象“蛙崽”的生活,然后甜蜜地担忧孩子在外冷不冷、饿不饿、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如此形容乍听上去,“呱妈”与“蛙崽”似乎就像一对寻常的母子。在这段关系中,“蛙崽”气定神闲地靠着规则运算若即若离,“呱妈”们就要热情许多,他们视自己手机中小青蛙为独一无二,据其种种随机行为想象出具体的性情:一直在小桌子旁吃东西的是吃货,总不着家还了无音讯的是浪子……“呱妈”们在把“蛙崽”人格化并寄托情感这方面非常主动。
与电子游戏中的虚拟角色进行关系构建并不少见。例如,在《阴阳师》中,扮演着阴阳师的青年们把升级、培养式神的过程形象化为哺育、喂养,对式神以“崽”呼之,自称“阿爸”“阿妈”。而在这段时间同样风靡的《恋与制作人》中,玩家和游戏中四位男性角色则靠着类似恋爱的情感彼此联系。这些跨越现实与虚拟界限的关系需要现实中人用款款深情去主动“入戏”,人们必须首先相信情感真实,才能与电子屏幕中的角色构筑稳定联系。但在深情的同时,现实中人也有薄情之处——他们在此处寄托情感,是因为游戏逻辑的设置为这些关系套上了玻璃护罩,他们在这里永远安全、不需负责。
“呱妈”与“蛙崽”之间的关系舒适而有界限。首先,小青蛙永远安全,即便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开着有朝一日它也许会被做成干锅牛蛙的玩笑,也明白即使他了无音讯,也一定只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纵情欢乐,而不是遭逢了什么意外。其次,游戏语法的存在使得“呱妈”们对自己能够获得的回报早已准备,期许不高自然不会落空,现实中人的情感就像小青蛙一样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保障下,彼此间的付出与相处全然是属于自己的个人选择,“既无约束,也无惩罚”,纯粹由情感本身支持维系。相对于传统现实中的关系,“呱妈”与“蛙崽”间的关系摆脱了被动式道德的说教,转而为主动式愉悦的慷慨。当代青年们努力寻找的舒适关系,在这只小青蛙的身上率先试验成功。
对把握舒适关系的尺度而言,“养蛙”只是当代青年们多次尝试中的一站。新浪微博的一位网友曾这样描述过潇洒的“呱妈”与“蛙崽”:“蛙很清楚,现在自称爹妈宠它爱它的家伙们翻脸比它翻书还快,可能过完年他们就一窝蜂萌其他物种去了。蛙早已看透了一切,所以无悲无喜地度日。它宅家沉浸单调的事中,有伴没伴都无所谓;它有那么多想去的远方,有钱没钱都会出发;它寄出明信片和土产,有一天没人收了,不过就是旅行的乐趣少了一点而已。”